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类别 | 学院名称 | 负责人 | 主要完成人 | 拟获奖 等级 |
1 | 面向制造强国战略的机械类专业“四维聚力”教学创新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机械自动化学院 | 侯 宇 | 侯 宇、曾良才、王兴东、 邹光明、雷 斌、朱锟鹏、 汤 勃、李 贵 | 一等 |
2 | 思政引、数智促、产教融—地方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数学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理学院 | 陈贵词 | 陈贵词、刘云冰、曲峰林、 王文波、蒋君、张青、何晓霞、 祝彦成 | 一等 |
3 | “大类思政、绿智赋能、自驱升阶”—“新土木”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城市建设 学院 | 许成祥 | 许成祥、刘华琛、樊 杰、 张春枝、肖良丽、王 健、 王泽峰、廖宜顺 | 一等 |
4 | “大思政引领、产学研联动、学教赛互促”新型金属材料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材料学部 | 黄 峰 | 黄 峰、贾 涓、胡 骞、 范丽霞、吴 腾、戴明杰、 吴传栋、张施琦、甘章华 | 一等 |
5 | 立足于新工科背景的“1+2+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 本科教学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常晓恒 | 常晓恒、吴怀宇、熊 凌、 黄卫华、陈 琳、季晨昊、熊 军 | 一等 |
6 | “思教融汇·产教融合·创教融通”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王晓峰 | 王晓峰、杨 娟、张 凯、 朱子奇、黄 莉、林云汉、 徐芳芳、向钦勇 | 一等 |
7 | “一根本六主体三阶段”理工科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本科生院 | 陈 涛 | 陈 涛、龚 园、程光文、 曾 琦、 钱功明、刘 婷、 吴世军、陈孖川 | 一等 |
8 | “产学研合作,微专业赋能”大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管理学院 | 张瑞军 | 张瑞军、张志清、刘先红、 王艳红 | 一等 |
9 | 地方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傅江浩 | 傅江浩、张志清、陈 君、 李 曼、陈贵词、李晓敏、 许立桥、刘华才、张继才、何 金 | 一等 |
10 | “思政引领-资源支撑-内外监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与实践 | 研究生教学 | 研究生院 | 程常桂 | 程常桂、冯 涛、冒 颖、 刘军伟、刘 斌、秦茂林、 郭金芳、何 明 | 一等 |
11 | 智能制造背景下地方高校“双融三促”研究生培养生态构建与实践 | 研究生教学 | 机械自动化学院 | 汪朝晖 | 汪朝晖、吕 勇、曾良才、 李婵娟、王 蕾、李公法、 王念先、袁 锐 | 一等 |
12 | “绿色—智能”两翼齐驱的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机械自动化学院 | 夏绪辉 | 夏绪辉、王 蕾、曹建华、 刘 翔、段现银、张泽琳、 向 峰、谢良喜 | 二等 |
13 | “崇实力新,产赛赋能”自动化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程 磊 | 程 磊、吴 谨、刘运显、 熊 凌、吴雪垠、刘晓玉、章 政 | 二等 |
14 | 以核心胜任力为导向,地方综合大学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医学部 | 曾 燕 | 曾 燕、吴清明、刘剑锋、 程桂荣、李金泉、陈雨珊、 刘 丹、许 浪 | 二等 |
15 | “交叉筑基、思训铸魂、创训赋能”工程实践创新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工程训练 中心 | 江志刚 | 江志刚、曹建华、刘 翔、蒋国璋、 胡 威、鲍 雄、刘晓芹、郑 翠 | 二等 |
16 | “协同重构、贯通融合”基础学科创新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理学院 | 董锡杰 | 董锡杰、李钰、余婷、吴开明、 李 新、陈浩 | 二等 |
17 | 铸魂培根·强能立干·融合开枝·创新育果——地方综合性大学药学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医学部 | 王 君 | 王 君、王 婷、闵真立、 邹 瑜、陈亚军、杨曦亮、 奚瑾磊、刘 娟、胡先敏 | 二等 |
18 | “两性一度”要求下国家一流课程《安全管理》“五新”建设模式实践 | 本科教学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梅 丹 | 梅丹、赵 波、张晓晴、胡 宁、 范逸萍、陈旺生、王 勇 | 二等 |
19 | 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研究 | 本科教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张 凯 | 张 凯、王晓峰、刘 星、 朱子奇、李红斌、向钦勇、谢 潇 | 二等 |
20 | 创业学混合式教学创新与实践探索 | 本科教学 | 法学与经济学院 | 贺 尊 | 贺 尊、谢韵典、何珊珊、丁 莹 | 二等 |
21 | “三位一体·三创融合·多元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学生工作处 | 张彦良 | 张彦良、王媛媛、周习海、 吕 权、叶显伟、季晨昊、 何 畅 | 二等 |
22 | “健康中国”背景下肥胖大学生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体育学院 | 刘俊洁 | 刘俊洁、韩振勇、陈万红、 鲁松涛、鲍军超、刘会玲、 李文芳 | 二等 |
23 | “价值引领、实践导向、技术赋能”的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研究生教学 | 外国语学院 | 宋红波 | 宋红波、肖志清、吴万伟、 姚 刚、耿殿磊、章木林、 方庆华、符李桃 | 二等 |
24 | 追求卓越、服务基建强国建设的土木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研究生教学 | 城市建设 学院 | 朱红兵 | 朱红兵、许成祥、雷学文、 龚建伍、王泽峰、梅军鹏、 金 伟、廖宜顺 | 二等 |
25 | 四维三线·分级协同·多色镶嵌:土建类人才实践能力 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应用 | 本科教学 | 城市建设 学院 | 杨 曌 | 杨 曌、姜天华、周百灵、 刘伟毅、陈 敏、屈万英、 何 芳、季 斌 | 三等 |
26 | 健康素养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混合式实践教学变革的路径探索 | 本科教学 | 学生工作处 | 薛春艳 | 薛春艳、孙国胜、刘时新、 卢绍伟、崔 佳、贾健宇、 胡文燕、夏 萌 | 三等 |
27 | 计算机应用创新人才“12345”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鲁剑锋 | 鲁剑锋、张 凯、胡 威、 王晓峰、李 鹏、何 亨、 曹书琴 | 三等 |
28 | 贯通·融合·联动——医工结合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周 翔 | 周 翔、廖兴华、许 娜、 赵沙沙、徐 瑶、王 琼、 袁白银、徐承晨 | 三等 |
29 |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施 | 本科教学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柯丽华 | 柯丽华、黄诗冰、尹 东、 姚 囝、胡南燕、王其虎、 刘晓云、李雯静 | 三等 |
30 | 先进材料成型领域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材料学部 | 刘 升 | 刘 升、胡海江、杨庚蔚、 甘晓龙、袁 清、叶传龙、肖欢 | 三等 |
31 | 液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应用模式实践与创新 | 实验教学 | 机械自动化学院 | 许仁波 | 许仁波、邓江洪、陈新元、 卢云丹、雷 斌、王念先 | 三等 |
32 | 价值引领、赋能未来——化学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略 | 本科教学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范宝安 | 范宝安、雷 杨、吴晓琴、 颜家保、毛 磊、俞丹青、桂 阳、郭 芬 | 三等 |
33 | 高校“概论”课“一体两翼三协同”立体教学模式探索 | 本科教学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郑琼梅 | 郑琼梅、唐忠义、马平均、 李 敏、刘 勇、李 曼、 李 琨、张齐武 | 三等 |
34 | 新工科背景下跨校区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模式探究 | 本科教学 | 材料学部 | 林 莉 | 林 莉、胡文峰、郭家麒、 彭小波、邵鲁凌、赵亚宾、 朱航宇、胡 适 | 三等 |
35 | 基于国旗文化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多维探索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团委 | 刘晓云 | 刘晓云、刘文波、李宇奇、 向方新、周习海、向 艳、 向钦勇、章健宇 | 三等 |
36 | 科技强基、艺术赋能的设计学类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本科教学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胡 康 | 胡 康、管家庆、艾险峰、 袁心平、彭 红、李一霏、 王 伟、高 超 | 三等 |
37 | 临床专硕研究生“二阶三融四升五双”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研究生教学 | 医学部 | 卢莉莉 | 卢莉莉、袁修学、李 华、 吴清明、张 玲、刘晓柳、 路 兰、胡 玲、王晓景 | 三等 |
38 | 案例导向的管理类硕士人才商业伦理素养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研究生教学 | 管理学院 | 林红珍 | 林红珍、邱玉莲、刘丽霞、 潘雅琼 | 三等 |
39 | “三协同三提升”构建资源环境领域“产学教研创”校企集群育人体系 | 研究生教学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施耀斌 | 施耀斌、刘 涛、张洪杰、 韩 军、冯 涛、李雪晓 | 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