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综合管理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管理文件 >> 教学综合管理 >> 正文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 行动计划(2024-2029)(武科大教〔2024〕62号)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1日 08:13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学习力、思考力和行动力,能够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意见》(鄂政办发〔20243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上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围绕基础创新、拔尖创新、交叉创新和工程实践创新等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学生学习实践全过程,基于协同、共享、融合、创新理念,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部门协同与跨部门资源共享机制,造一流的制度体系和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武科大范式

三、主要措施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省级及以上人才培养项目、香涛计划以及院级人才培养项目系统化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增设工科实验,鼓励学院(部)开“现代产业学院班”等实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持续探索香涛计划与卓越工程师学院等项目的对接机制,实施本--博贯通式培养专项计划;继续推进和优化李四光创新实验班(先进制造与创新实践)等项目,系统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2.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坚持扶优扶特扶新、集群发展的专业发展策略,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和湖北发展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面向特色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关键领域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建设若干学科专业群。继续深化新工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以及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到2029年优化调整本科专业比例不低于20%

3.全面推进学科交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继续推进书院制和传统专业+”,将一体化设计与松耦合方式相结合,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全面推进工学、理学、医学与管理学等学科专业交叉,在办好已获批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基础上,争取新增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4个以上。进一步丰富辅修专业和微专业供给,优化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机制,争取到2029年微专业项目达到25个以上。

4.鼓励教育教学创新。深入推进课堂革命质量革命,鼓励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探索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每个专业开发不少于2门数智类交叉课程,不少于1门专创融合课程。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方式和方法的创新,积极参加教师教学竞赛,并将教学竞赛获奖纳入职称评定、教学评优和各类考核中继续在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中设立创新人才培养专项,每年立项10项左右继续推进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每年立项5-10项。

5.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深化产学合作,创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改革。鼓励各专业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开发微专业,探索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与产业园区、龙头企业、行业组织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虚拟教研室,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科创学院、科技商学院等特色学院,力争获批省级及以上专业特色学院3个以上。

6.持续推进科教融汇。强化科研育人功能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鼓励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教学与教材建设中,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推动科研资源向本科人才培养开放共享,引导学生利用科研基地开展竞赛培训、技术沙龙、经验交流、创新工坊等多元化实践活动切实落实导师制,尝试建立学生实验室轮转制度,鼓励将创新人才培养纳入实验室和科研基地考核中,保证学生真进实验室和课题组。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反哺科研机制的建立,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

7.优化学生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试点班学生选拔与管理制度,持续改进学生选拔形式及报名条件,坚持选拔条件与学科专业特点相结合,综合成绩与单科成绩相结合,学业成绩与综合表现相结合,适当减少首次选拔数量,增加补充遴选学生占比,提升学生选拔的全面性和精准性。以香涛计划强基班为试点,继续探索和完善学生退出机制,进一步减少学生躺平现象。

8.全面激励创新。着力营造积极进取的创新文化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把四个尽最大可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好奇心;尽最大可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尽最大可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主体性的构建、弘扬与提升;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条件。探索建立创新导向的评价体系,在学生评优、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免和拔尖学生选拔中加大学术研究、学科竞赛和社会服务占比,减少学生学业成绩内卷现象。

9.强化科研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术志趣与科研潜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础上,启动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计划),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后补助项目,鼓励学生全方位创新。坚决贯彻实践育人理念,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与适应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构建校内实验平台、校外实践基地及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三大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争取到2029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1个。

10.丰富教育教学形式。继续完善小学期育人模式,全面构建由科研实践、工程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学科竞赛、专业拓展、交流访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多元化形式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继续加大外语教学综合改革,强化国际化课程及国内外游学项目供给,切实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推动国内外高校交换学习、假期海外高校研修等项目,支持学生赴校外开展科研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研究。鼓励结合专业特点,以实验室和工程实践创新中心等为载体进行劳动教育模式创新,探索建立劳动教育新形态。

四、组织实施

1.明确责任主体。加强组织领导,以本科生院(香涛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工程实践创新中心、校团委、国际交流合作处和各相关学院(部)为主体成立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工作专班,与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等部门协调,切实将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2.加强经费保障。充分利用发展基金、校长基金、双一流建设经费和其他专项经费,统筹规划、科学管理积极争取和利用学校、社会及校友的各种有效资源,深入挖掘校内外潜力,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3.强化优质资源供给。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提供足够的优质资源,坚持产出导向,对人才培养效果好的项目投放更多研究生推免指标等,以形成正向激励和良性互动。

4.开展督导检查。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跟踪与督导机制,确保计划顺利开展。对计划实行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推广,鼓励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形成若干优秀教学成果,并积极申报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