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方案,是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质量、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为全面贯彻落实我校本科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促进一流本科建设,经研究,决定开展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建设一流本科,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秉承学校办学理念,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充分贯彻“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加强素质教育,为建设一流本科奠定基础。
3、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科学技术前沿和学科优势,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丰富网络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4、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材施教,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推进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培养,突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健康中国2030”和“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等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对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严格质量标准。遵循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科、医学专业还应遵循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和医学类专业认证等标准),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有效衔接,明确课程修读进程表(模板见附件1),将毕业要求分解落实到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之中,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现矩阵(模板见附件2、3),制订质量标准量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3、突出特色优势。依托学科优势,突显专业特色,将专业特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设置科学合理具有系统性、前瞻性、特色鲜明的专业教育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4、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网络在线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5、强化创新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各专业按培养目标设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增设创新创业类、综合研究性讨论课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6、实行分类培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多元化人才需求,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大学招生制度改革,鼓励大类招生培养;科学地处理好本、硕不同培养层次之间的衔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等不同类别的高素质人才。
7、多方征求意见。邀请相关主管部门、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参与培养方案修订,广泛调查与研究,综合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设置专业方向及专业课程模块,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三、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毕业生几年内应达到的专业、素养、能力的一个期望标准,学校围绕“钢铁品质、社会英才”的总体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厚实、知识结构合理、社会适应能力强,富有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毕业要求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明确毕业要求,并将毕业要求达成落实到培养方案每门课程之中,建立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矩阵,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矩阵,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工科专业应根据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设置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实验设计与信息处理: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现代工具的应用: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师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道德素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团队合作: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交流: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医学类专业应根据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参照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设置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
(1)职业素养: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形成科学态度、创新和批判精神。珍视生命、关爱病人。
(2)依法执业:熟悉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树立运用法律保护他人和自身权益的理念。
(3)基本知识:掌握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并有能力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4)基本技能:拥有胜任岗位职责的相关工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
(5)团队合作:尊重同事,锻造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6)沟通交流:具备与同事、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对公众进行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等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
(7)终身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追求卓越。
3、文法经管类专业应根据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参照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设置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
(1)专业学科知识: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会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用以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
(2)知识运用能力:具有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开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3)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能熟练使用现代化工具,能够针对专业问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
(4)职业素养:具备丰厚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形成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基本能力。
(5)团队合作:尊重同事,锻造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6)沟通交流:能够就专业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7)社会实践能力:能有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实践,能掌握社会统计、社会分析、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开展实务工作。
(8)终身学习: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4、艺术类专业应根据专业特色及培养目标,参照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设置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
(1)综合学科知识:具备艺术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
(2)知识运用能力:具有综合美术学、设计学等不同学科知识分析、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现代工具的应用:能熟练使用现代化工具,能够针对专业问题,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设计实践或艺术创作、理论研究的能力。
(4)职业素养:具备丰富的设计、艺术及相关人文科学素养,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沟通交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图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及一定的外语交流、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等基本能力。
(6)终身学习: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五、基本要求
1、学制
本科生培养实行学分制,基本学制为4年(建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城乡规划专业为5年),实行3-6年(5年制专业为4-7年)弹性学制。
2、毕业学分要求
达到以下学分要求的,方可毕业:四年制本科专业174学分,五年制本科专业215学分。
3、学位授予要求
根据《武汉科技大学普通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达到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
4、学分计算
(1)理论课程教学每16学时计1学分,每门课程的学分必须是0.5的倍数;
(2)医学院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计0.5学分;其他各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按每周计1学分(1周折合16学时);毕业设计(论文)计8个学分,不少于12周。
(3)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每16~24学时计1学分;
(4)体育课每学期1学分,总计144学时(含16学时体能测试,每年4学时),具体学时安排见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一览表;
(5)形势与政策2学分,分7学期完成;军事理论与训练3周,计3学分;公益劳动1学分,分散进行;
(6)创新创业教育3学分,第二课堂3学分;
(7)推进课堂教学手段方法改革,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每个专业设置1-2门综合研究讨论必修课程,5门左右研究讨论课。
5、课程性质
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
六、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采取“平台+模块”结构体系,总体框架见表1。学院在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按照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和各类课程一览表,设置各个平台和模块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设置中,允许学院以更高级别的课程替代附件中推荐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表1 培养方案基本框架一览表
平台+模块
| 课程类别
| 建议学分
| 控制学分
|
平台
| 通识教育平台
(45学分)
| 通识教育
必修课程
| 思想素质系列课程
| 16
| 41
|
文化素质系列课程
| 16
|
身心素质系列课程
| 9
|
通识教育
选修课程
| 自然科学类
| 各专业选修4个学分
|
人文社科类
|
经济管理类
|
艺术体育类
|
学科基础平台
(46学分)
| 理工类
文法经管类
医学类
艺术类
| 必修课程
| 36
| 46±5
|
选修课程
| 10
|
模块
| 专业课程模块(含5门左右研究讨论课)
| 理工类
| 专业必修课程
| 36
| 62(理67)±5
|
专业选修课程
| 26
|
文法
经管类
| 专业必修课程
| 34
| 67±5
|
专业选修课程
| 33
|
医学类
| 专业必修课程
| 35
| 59±5
|
专业选修课程
| 24
|
艺术类
| 专业必修课程
| 31
| 62±5
|
专业选修课程
| 31
|
设置1-2门综合研究讨论必修课程
| 1-2
| 1-2
|
实践教学模块
| 理工类
| ≥15(理≥10)
|
文法经管类
| ≥10
|
医学类
| ≥13(药学)、≥22.5(预防)、≥25.5(护理)、≥33.5(临床)、≥14(卫生)
|
艺术类
| ≥15
|
素质拓展模块
| 创新创业教育
| 全校各专业
| 3
|
第二课堂
| 3
|
心理健康
| 1
|
|
|
|
|
|
|
|
1、平台
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1)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修养、思维方式、健康体魄、优良作风、基本知识和文化素质。通识教育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由思想素质系列课程、文化素质系列课程、身心素质系列课程三个部分组成,共计41学分,其中实践环节6学分。各部分要求及课程安排见附件1。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旨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推进学科交叉,理、工、医学类学生应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法、经济、管理学类学生应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学校组织开设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体育类四类课程供学生选读。理、工、医学类学生要求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艺术体育这三类中至少选修2门,文、法、经济、管理学类学生要求在自然科学类中至少选修2门。现阶段可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见附件2。
(2)学科基础平台
学科基础平台旨在淡化专业,破除专业划分过细的培养模式,建设面向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相结合的平台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范围,增强学生适应性。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全校各专业被划分成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四个学科大类,并列出了各类部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分类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安排见附件3。
学院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可以选择要求更高的同类课程。例如:自动化专业可以选择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取代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等课程;艺术类专业和医学类专业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制定合理可行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2、模块
模块指的是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1)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旨在突出专业特色,强调个性、扩展专业知识结构。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各专业课程模块均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是指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可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科学性,保证根据培养目标、专业内容及专业要求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专业选修课程:各专业根据专业方向、拓展专业口径及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自行设定专业选修课,同时各专业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师资情况尽可能开设一定数量具有渗透性或交叉性的跨学科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任意课程。
(2)实践教学模块
实践教学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理、工、医、艺术类专业实践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0%,文、法、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实践学分包括各类课程中实验、上机学时折合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学时折合学分、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训练、公益劳动、实践教学模块学分和素质拓展模块学分。
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实验、上机、课程设计、实习、见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
国家级精品课程有实验课的必须单独开设实验课且不少于16学时。包含有实验或上机的课程必须在培养方案中注明其所含的实验或上机学时数。
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不少于12周。
(3)素质拓展模块
素质拓展模块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和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为引导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从事各种科研及素质培养和创造性实践活动,并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特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可获得创新创业学分的范围主要包括:竞赛、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科技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创业活动、创业实践、素质拓展教育等,创新创业学分的取得按《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实施办法》执行,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应完成3个创新创业学分。
第二课堂学分的取得按《武汉科技大学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执行,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应完成3个第二课堂学分。
七、其他说明
1、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本科学分制培养方案应包含以下内容:(1)培养目标(附培养目标实现矩阵);(2)毕业要求;(3)专业主干课程;(4)学制;(5)授予学位;(6)毕业学分要求;(7)毕业要求实现矩阵;(8)课程修读进程表;(9)教学环节设置及学分分布表。
2、相关说明
(1)原则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所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应予以保证。
(2)各专业学科基础平台中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专业任选课程可开出的课程学分总数至少是学生应获得学分的1.5倍。
(3)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原则上在1~4学期开设。
八、保障措施
1、各学院要成立以院系领导牵头的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制订)领导小组,组织落实本单位的修订工作,确保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
2、各学院要成立本科培养方案审核小组,审核小组由院领导、教授、企业导师和学生等组成,确保各专业培养方案严格质量标准,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
3、培养方案的制定须多方参与、多方征求意见,邀请相关主管部门、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参与方案的修订,进行广泛的调查与研究,并且院系要组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对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和论证,并确定最终方案。
4、积极建设或引进优质网络在线课程,鼓励学生在线学习,推进在线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各学院要合理安排修订工作进度,务必在规定时间提交培养方案。
理工类专业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工程力学、统计学、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信息安全、生物技术。
文法经管类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德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投资学、物流管理、翻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