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省级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发稿时间:2018-09-17浏览次数:1997

序号成果名称成果完成人获奖级别获奖时间
1材料冶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盛建龙、沈巧珍、王周福、刘静、朱伯铨一等奖2005
2机械电子类课程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研究陈奎生、高全杰、曾良才、傅连东、容芷君一等奖2005
3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丁卫东、刘明、麻友良、赵英勋、张炳焕一等奖2005
4全数字化电力拖动教学及实验系统研制开发梁述明、程耕国、刘惠康、莫建民、杨永立一等奖2005
5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祁小梅、左相国、盛建龙、张四友、祝洪喜一等奖2005
6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吴克明、盛建龙、张惠灵、段宁、王光辉二等奖2005
7英语学习策略探讨与自主学习训练研究谢少华、吴万伟、宋红波、付治强、朱明炬三等奖2005
8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图式理论和语篇教学模型研究张四友、祝洪喜、邵平凡、崔艳萍、肖业建三等奖2005
9改革医学基础课传统考试模式,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袁新初、汪倩、程桂荣、杨逢春三等奖2005
10全解析法机械原理矩阵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孔建益、廖汉元、杨金堂、李佳、侯宇一等奖2009
11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改革与实践陈奎生、孔建益、傅连春、吴怀宇、陈涛、程光文一等奖2009
12电气控制类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吴怀宇、方康玲、熊凌、刘钊、程磊一等奖2009
13以预警为先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践陈涛、王婧、黎伟、丁宇、袁靖一等奖2009
14工科院校文科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邓泽宏、丁宇、雷德明、魏敏、周均旭二等奖2009
15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熊祖钊、李钰、李寿贵、李云宝、吴开明二等奖2009
16面向地方与行业的机电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曾良才、陈新元、容芷君、傅连东、陈奎生二等奖2009
17计算机专业开放式实验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陈建勋、张晓龙、李涛、王朝辉、闵华松二等奖2009
18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程光文、李文芳、朱长才、张玲、宋世震二等奖2009
19基于“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的研究杨震、钟会兵、刘运显、陆勇、陈志刚二等奖2009
20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研究潘开灵、邓旭东、王婧、孙淑生、童泽平三等奖2009
21工科院校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余东、王秋庭、王志明、李明、刘云冰三等奖2009
22工科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叶义成、陈勇、盛建龙、张娟、柯丽华三等奖2009
23基于网络的远程过程控制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方康玲、潘炼、陈和平、刘振兴、刘晓玉三等奖2009
24安全工程与环境工程跨专业建设及其本科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研究向晓东、张惠灵、段宁、陈永亮、梅丹三等奖2009
25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型设置的理论探讨及实践研究盛克庆、杜辉、刘俊洁、赵茜、唐金汉三等奖2009
26面向行业重大需求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实践陈涛、程光文、曾良才、程明、王婧、孙伟、李云梅一等奖2013
27冶金类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创新倪红卫、赵刚、王炜、张华、熊玮、马国军、何环宇、程常桂一等奖2013
28计算机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应用张晓龙、陈东方、李涛、邵平凡、胡威、刘钊、卢建华、王晓峰一等奖2013
2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的研究与实践刘华才、孙国胜、刘时新、刘运显、张廷、刘晓云、蔡路一等奖2013
30凸显冶金特色的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吴怀宇、程光文、丁宇、蒋国璋、吕早生、赵惠忠、曹裕曾、龚园一等奖2013
31地方工科院校文科专业改造路径探索邓泽宏、丁宇、刘文波、李曼、陈泽华、张智勇、雷德明、刘岚二等奖2013
32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内外双通道培养改革与实践邓旭东、潘开灵、李云梅、张云川、童泽平、刘勇、杨中华、王鑫鑫二等奖2013
33基于学校的行业优势,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色定位与建设李德宜、吕绪华、龚谊承、赵喜林、蒋君、刘燕丽、李明、范薇二等奖2013
34工业工程专业多元一体化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蒋国璋、周敏、容芷君、江志刚、张华、唐秋华、李颖、赵强二等奖2013
35大化工背景下彰显煤化工特色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何选明、韩军、王光辉、吕早生、王世杰、欧阳曙光、王光华、曾丹林二等奖2013
36电气信息类未来工程师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吴谨、陈和平、张涛、潘炼、李娟、杨莘、陈华丽、刘劲二等奖2013
37基础-临床互动,提升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袁修学、陈勇、袁静萍、徐亮、王育斌、王强、袁新初、刘娟三等奖2013
38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涂伟、梁家年、叶云、胡康、袁心平、雷鸣、李一霏、曾力三等奖2013
39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实践黎伟、龚园、汪姣、袁龙、刘晓波、邹刚强、许静、龚文娟三等奖2013
40基于情境浸入的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张志清、张瑞军、杨中华、王静、汪勇、戴江华、秦岭、严红三等奖2013
41汽车类专业多重交叉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张光德、严运兵、杨启梁、郭健忠、麻友良、胡溧、游彩霞、赵英勋三等奖2013
4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符永正、刘冬华、周传辉、刘秋新、陈俭、焦良珍、苏顺玉、阮雄兵三等奖2013
43机械类专业“三阶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曾良才、蒋国璋、侯宇、邹光明、陶平、孔建益、汤勃、李公法一等奖2018
44中美比英国际联合实习机制推进“双轴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邓旭东、童泽平、张云川、刘勇、李云梅、王鑫鑫、陈祥兵、欧光军一等奖2018
45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丁宇、彭惠青、张雅勤、邓泽宏、周云、卢珂、贺尊、刘文波一等奖2018
46“三双-三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刘静、吕勇、胡霞敏、刘军伟、傅江浩、白喻、范勤、宋红波一等奖2018
47“知识融合能力递进”的矿业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盛建龙、叶义成、刘晓云、刘艳章、杨彦、陈勇、柯丽华、刘洋一等奖2018
48大冶金领域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王炜、张华、赵惠忠、潘成刚、朱航宇、魏耀武、黄峰、常庆明一等奖2018
49创新创业导向的多元深度融合信息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吴谨、杨永立、程磊、朱磊、邓慧萍、郑庆庆、张涛、吴雪垠一等奖2018
50医教协同、德技共育教学研究型大学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吴清明、陈勇、袁修学、吴银侠、王育斌、孔波、曾燕、李婧一等奖2018
51基于社会服务导向的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建构研究叶云、袁心平、李一霏、涂伟、梁家年、刘艺洁、翁雯霞、侯涛一等奖2018
52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构建与计算机类创新人才培养陈东方、张凯、陈姚节、张晓龙、符海东、李红斌、刘星、胡威二等奖2018
53突出个性化发展的地方高校本科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实践程光文、蒋国璋、邱玉莲、双文庭、赵惠忠、颜家保、袁龙、许辉二等奖2018
54大学数学在线教育及课程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李寿贵、张青、刘云冰、陈贵词、余胜春、连保胜、贾世会、龚谊承二等奖2018
55基于提升第一任职能力需要的国防生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刘华才、孙国胜、刘时新、马峰、程光文、杨建辉、刘运显、张廷、刘晓云二等奖2018
56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个性化训练模式探究与实践夏绪辉、王蕾、刘翔、龚园、周幼庆、曹建华、曾良才、陈东方二等奖2018
57工科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向晓东、张洪杰、龚洁、张惠灵、施耀斌、王黎、冯涛、范逸萍二等奖2018
58面向绿色制造的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多元化交叉融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江志刚、赵刚、张华、周敏、鄢威、范勤、冯千妹、Bernard Hon三等奖2018
59聚焦立德树人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李敏、孙国胜、唐忠义、郑琼梅、李玉姣、陈佳、张晶、李曼三等奖2018
60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李文芳、陈丹、周婷、付国庆、荣爽、陈勇、梅勇、张玲三等奖2018
61地方工科院校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颜家保、程光文、张惠丽、潘丽莎、卢绍伟、罗刚、易丹、刘艺峰三等奖2018
62基于四层情境的管理工程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体系张瑞军、杨中华、刘玲、张志清、任延华、戴江华、王静、余宏亮三等奖2018
63“知识融合能力拓展”的土木建筑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赵峰、郄恩田、刘华琛、周百灵、刘冬华、刘伟毅、何芳、廖宜顺三等奖2018
64“双螺旋递进式”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周勇、郭朝晖、张敏、马金平、李永周、黎精明、王芳、刘俊武三等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