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加强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优化专业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鄂教高〔2013〕6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注重专业协调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专业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原则。按照“适应需求,优化结构,注重内涵,突出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素质教育,并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条件等实际,依托行业背景,突显钢铁冶金办学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第二章 专业设置与管理
第四条 本科专业设置应符合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规定,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第五条 新专业设置以学院为单位统一申报,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经校长办公会同意后报省教育厅备案与审批。增设新专业应适应国家特别是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原则上学校每年新增专业数不超过3个。
第六条 实行专业动态管理,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实行招生就业情况与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挂钩,每年公布校内预警和退出的专业。
第三章 专业建设
第七条 根据学校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宏观指导,教务处负责全校专业的统筹管理调控。各学院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做好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把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作为学院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逐步建设成为一批特色专业。
第八条 专业建设应遵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认证标准、医学教育标准等质量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主要包括: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凝练专业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教风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等。
第九条 学校实施专业建设责
(一)负责组织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二)负责组织制订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安排各专业教学环节;
(三)负责专业评估或专业认证工作;
(四)负责专业实验室建设,保障专业实验室教学任务的完成与落实;
(五)负责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六)协助学院制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
第四章 专业评估
第十条 学校制订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业检查与评估。质量标准见附件。
第十一条 专业检查与评估结果作为专业动态调整、专业预警、资源配置、学院目标考核
附 则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
武汉科技大学本科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质量标准指标 | ||
A | C | ||||
1.目标和措施 | 1.1 专业建设目标、思路与措施 | 专业设置 | 设置合理、规范,符合社会需要;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定位准确。 | 专业设置较为合理、规范,有一定学科基础。 | |
发展规划与举措 | 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完善、定位准确,建设思路清晰、建设目标清楚、措施有针对性、可行性。 | 有专业发展规划与措施、定位恰当建设、目标明确。 | |||
2.专业基础条件 | 2.1 教学基础设施 |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 实验室管理制度健全,帐卡物一致;设备完好率、利用率高;实验设备能满足教学需要,在本科人才培养中能够发挥较好作用。 | 实验室管理制度基本齐全,帐卡物基本一致;实验设备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 | |
教学实习基地 | 有1-2个以上校级实习基地及若干院级实习基地,能很好的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 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能满足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 |||
2..2 图书资料 | 图书资料 | 专业图书资料齐全,查阅率高。 | 专业图书资料能基本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 ||
3.师资队伍 | 3.1 队伍结构与素质
| 师资状况 | 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50%,55岁以下高职称教师近三年为本科生授课达100%;符合岗位教师资格的教师≥95% | 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30-40%,55岁以下的高职称教师近三年为本科生授课达95%;符合岗位教师资格的教师≥85% | |
师资建设计划与实施 | 有专业师资培养、引进、使用的计划与措施,执行情况良好。 | 有专业师资培养建设计划。 | |||
3.2 教学与学术水平 |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 | 教师教学与学术水平高,积极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人数比例≥70%;近三年人均发表研究论文1/2篇以上;有学术专著或教材;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教学科研互促共进。 | 教学质量有保证;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人数比例30-40%;近三年人均发表研究论文1/4篇以上;能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 | ||
4.教学改革与建设 | 4.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培养方案与执行 | 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执行情况好。 | 培养方案基本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执行情况较好。 | |
一级 指标 |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质量标准指标 | ||
A | C | ||||
4.教学改革与建设 | 4.2 课程建设 | 课程建设 | 课程建设规划合理、可行;有校级及以上立项建设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所列课程均能开设;双语教学课效果好。 | 课程建设有规划;有双语教学课程。 | |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反映最新学科知识;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 能基本反映最新学科知识,基本符合学科体系,有益培养目标的实现。 |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包括考试方法)与手段,成效显著;科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并有一定数量网络课程,教学效果好。 | 注重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 |||
4.3 实践教学
| 实验教学 | 严格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实验开出率10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实验室开放效果好。 | 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教学实验开出率≥9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50%。 | ||
实习与实践 | 符合培养方案要求,实习大纲与计划齐备,时间有保证,措施完善,管理到位;实习档案材料完备,成绩考核规范,效果好。 | 基本符合培养方案要求,实习大纲与计划齐全,时间基本有保证,措施得力;实习报告日志较完备,成绩考核较规范。 | |||
(设计) | 选题结合实际。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全面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无重复选题;论文(设计)规范,总体质量高。 | 选题结合实际。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论文(设计)规范,总体质量较高。 | |||
5.人才培养质量
| 5.1 教风与学风 | 教师风范 |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责任,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从严执教,教风优良,学生普遍反映好,无教学事故发生。 | 教师履行岗位责任,学生反映较好,无严重教学事故发生。 | |
学习风气 | 积极开展优良学风建设,调动学习积极性,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 有优良学风建设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 |||
5.2 大学生科研活动与学科竞赛 | 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科竞赛 | 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社团活动;有学生获校级以上学科竞赛、科技成果等奖项和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 | 有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社团活动;有学生获校级以上学科竞赛、科技成果等奖。 | ||
一级 指标 | 二级指标 | 主要观测点 | 质量标准指标 | ||
A | C | ||||
5.人才培养质量 | 5.3 社会声誉 | 学生满意度 | 近三年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学生反映良好;CET4/6级通过率、考研率、计算机等级考试、就业率等较高;学生对该专业满意。 | 近三年的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学生反映较好;学生对该专业比较满意度。 | |
培养质量综合评估 | 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80%,流向合理,能很好地体现服务面向。 | 应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60-70%;流向基本合理。 | |||
6.示范辐射作用 | 6.1 教学资源共享 | 6.1 实验室开放和选修课程的开设 | 专业实验室面向本校其他院系学生开放;面向其他院系开设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 | 有专业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的计划和措施。 | |
7.专业特色和优势 | 7.1 专业特色和优势 | 7.1 专业特色和优势 | 在全国同类中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优势。 | 具有一定的特色。 | |